官方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1]

壹、核心概念

    支配階層(大體是王朝和貴族)為行政的理由而選特定方言成為國家語言,然此舉與印刷資本主義共同促成閱讀階級誕生[2],而這其中最需要受到注意的是──與其說是中產階級,不如說閱讀階級才是革命巨輪的推手:「民族主義的新中產階級知識份子必須邀請群眾進入歷史中;而且這張邀請卡得要用他們看得懂的語言來寫才行」因此,為了鞏固統治權(基於神聖性和純粹古老的政權

正當性[3],其的確處於資本主義、懷疑主義、科學的年代以及群眾民族主義的強敵環伺的境況),進而結合民族主義:「對於這些『官方民族主義』最好的詮釋,是將之理解為一種同時結合歸化與保存王朝的權力,特別是他們從中世紀開始累積起來的廣大、多語的領土之統治權的手段,或者,換個表達方式來說,一種把民族那既短又緊的皮膚撐大到足以覆蓋帝國龐大身軀的手段。」──這就是官方民族主義的誕生,一種保守且反動的政策。

 

貳、實例:俄羅斯、英國、日本、暹羅、匈牙利 

 一、沙皇的俄羅斯化(Russification)政策[4]

  (一)威脅:拿破崙入侵

  (二)政策:

一八三二年

烏伐洛夫提議帝國應立基於專制、東正教與民族

一八八七年

俄語被規定為國立學校教學語言,後擴至私立學校

一八九三年

多爾帕(Dorpat)大學因在課堂中使用德語而被關閉

賽頓─華生:「一九○五年的革命,『既是工人、農人和激進分子反抗專制的革命,也是非俄羅斯人反抗俄羅斯化的革命。這兩個反叛當然是相關的:社會革命事實上在以波蘭工人、拉脫維亞和喬治亞的農民為主裡的非俄羅斯地區最激烈。』」[5]

  二、英國

(一)十八世紀末沒有出現蘇格蘭民族主義?

1.北進的副產品(英語化政策)

(1)丹麥人的蹂躪和征服者威廉

(2)十八世紀初,說英語的低地區和倫敦合作,大體上完全消滅了說蓋爾語的地區(Gaeltacht):「如果不是英格蘭王室和蘇格蘭王室在一六○三年的統一使南方英語擴張到蘇格蘭的宮廷、行政與上層階級之中,並從而取得優勢地位的話,蘇格蘭語本來有可能會在現代發展成一個獨特的文學語言。」

2.知識分子大遷移

3.朝聖之路無障礙

(二)一八五七年大叛變爆發[6]前,統治「印度」的還是一個商事企業

 1.政策[7]

一八一三年

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的憲章被送交更新時,國會指示每年分配十萬盧比用以振興本地人的教育──包括「東方式」和「西方式」的教育

一八二三年

公共教育委員會(Committee of Public Instrictin)在孟加拉設立

一八三四年

湯瑪斯‧巴賓頓‧馬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成為教育委員會主席

一八五七年[8]

已有三所大學,包括中學在內共有五萬人接受英語教育

一八六一年[9]

以英國法律為基礎的新刑法典生效

英語為法庭及官方的語言

 2.馬考萊主義(Macaulayism)[10]:推動精神的混種(mental miscegenation)[11]

   「一個種類的人,他們的血統和膚色是印度的,但他們的品味、意見、道德與思維能力卻是英國式的」、他們是「是他自己家鄉土地上的異鄉人」,永遠的從屬於來自英國的馬圖蘭哥[12](朝政之路的障礙)

4.「但帕爾們同樣也存在於白種人的殖民地……十八世紀時還開放給蘇格蘭人的環形上升之路(looping upward path)已經對他們封閉了」(朝聖之路障礙的擴大)[13]

 

  三、日本

  (一)威脅:黑船事件

  (二)固有的特殊條件(三個半)

   1.幕府維持了兩個半世紀的孤立和國內平靜,日本在「族群─文化」上形成了相對較高的同質性。

   2.天皇獨有的古老性以及其富於象徵的日本屬性(Japanese-ness),使天皇極易為官方民族主義所用。

   3.野蠻人的入侵是突如其來、強大的威脅。

   4.一八六○年的入侵時點[14]

  (三)政策:

一八六八年

一八七一年

「封建」藩兵被解散

東京以中央集權的方式壟斷了所有暴力手段

一八七二年

天皇詔敕下令促進所有成年男性識字能力

一八七三年

引進徵兵制,同時廢除武士階級

農民直接受到國家和商業化農業地主的剝削

一八八九年

制定了一套普魯式憲法,最終,男性獲得普選權

  (四)民族主義的侵略性帝國主義性格[15]

   1.長期孤立:「『攘夷論者』以基於國內的階層支配體系看待國際關係:征服乃至併吞對方,或者就被對方征服和併吞,因此,依照權力政治的準則,到昨天還是消極的防衛意識,到了明天就突然成了無限制的擴張主義」

   2.官方民族主義的威力(偉大的民族都是全球的征服者):以自我規劃的王朝為主要學習模型,若這些王朝一面從民族的角度自我界定,而同時向歐洲之外擴張權力,那這個模型會被作為帝國式的理解就不足為奇了。

   3.他們(朝鮮人、台灣人、滿洲人、緬甸人、印尼人、菲律賓人)也許能完美地說或讀日語,但永遠不會管轄「日本」本州的哪個縣,或者甚至被派觸到出生地以外[16]

 

  四、暹羅

  (一)朱拉隆功(Chulalongkon)模仿殖民地官僚國,進行理性化和中央集權化,去除傳統半獨立的屬國,促進某種殖民地式的經濟發展:在泰國社會之外創造了一個無力的勞動階級。

   1.進口外勞(模仿巴達維亞和新加坡)

   2.工人來自中國東南(模仿荷屬東印度和英屬馬來亞)

  (二)瓦其拉武(Wachirawut)

   1.模仿自我歸化的歐洲君主,自稱為他的國家「第一個民族主義者」[17]

   2.華人威脅:

一九一○年六月

曼谷華裔商人和工人總罷工

一九一○年十一月

瓦其拉武即位

一九一一年

北京的天子被趕下了皇帝寶座

 

  四、匈牙利民族主義的發展

  (一)為何是馬札爾語?

   1.威脅:一七八○年,約瑟夫二世為邁向中央集權的、精簡的政府體系(也就是,行政的理由)欲提升德語為帝國語言[18]

   2.抵抗:

    (1)支持拉丁語:一八二○年奧皇法蘭茲二世以拉丁語演講。

    (2)支持馬札爾語:一八二五年,浪漫主義大貴族賽申尼伯爵以馬札爾語於國會演講。

  (二)歷史沿革:

一八四八年

群眾匈牙利民族主義在革命中享受了他的光榮時刻

一八四九年八月

沙皇鎮壓革命

一八五○年代

巴哈(Bach)政權在鎮壓同時執行某些革命黨社經政策

(主要是廢除農奴和貴族免稅),並倡導現代化傳播通訊和大規模資本主義企業[19]

一八六七年

普奧戰爭中,馬札爾人展現了忠心

妥協憲章(Ausgleich)成為談判結果

雙元帝國(Dual Monarchy)建立

一八六八年

少數民族法(Nationalities Law)[20]

一八七五年

沙堤升任首相

給予大地主自由行動之權[21](政治權利仍由鄉紳壟斷[22])

成為強制馬札爾化的社會基礎,少數民族法成為具文

  最後,要提醒的是,而如果要將其對照到我們的歷史,那就得要一個個地回憶這些元素:誰(支配階層)受到的了什麼人或事的影響(威脅,要記得辭與編纂學革命:閱讀階級),產生什麼樣的反動(政策),雖然前述的五個實例不盡相同,卻在這些元素的檢驗上非常地一致。然至少在此,敝人認為可能還不是那麼適合的時點。

 

參、結語:兩個未被闡述的部分──古老的新想像共同體以及帝國主義的散布

  以下,將提出敝人對於本章兩個疑問作結:

  不難發現的是,有幾個東西安德森一直都是提而不談的:你可以在每一個例子中發現,民族主義(包括群眾的和官方的)的附近都有未曾缺席的帝國主義[23]的事實,以及他在本章收尾前點出的「被辭典編纂學和印刷資本主義所召喚出來的那些新型的想像共同體不知怎麼的總是把自己想得很古老」[24]

  不論你我是否完全同意列寧或鄂蘭對於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關聯間的描述,帝國主義的擴張和侵略性格的事實也是無法否認,然而,興起「資本主義的影響真的僅此而已嗎?」的疑問在這裡似乎很難不會出現,特別是因為其論述的模式反而不斷地凸顯這點,卻又沒有說些什麼的時候[25]

  後一的疑問是其在章末所點出,與帝國主義不同的是,這是一個被點明的問題,而如果還記得稍早,政權正當性──神聖性與純粹古老恐怕已經是岌岌可危的根基,那麼,如何一個新的共同體,依然要訴諸這一點?



[1]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譯二版,吳叡人譯,時報,2010年。第六章。

[2]神聖語言──拉丁文的式微,資本印刷業轉向市場取向的其他語言──辭語編纂學革命「語言(至少在歐洲)可以說是相當特定的集團──每天講這個話,讀這個語言的人──的個人財產,而且這些被想像為共同體的集團有權在相互友愛的對等集團之間占有一個自主的位置。」

[3] 除君權神授外,「基於我們民族的偉大傳統」也常作為理由而出現在司法判決中。(此註須再查證)

[4] 從安德森的話說,這是歐洲王朝的「歸化(naturalizations)」

[5] 在此還須注意者:「帝國的龐大官僚機構和擴張中的市場終究為俄羅斯官員和企業家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6]印度雇傭軍兵變(Sepoy Mutiny)/印度第一次獨立戰爭同註8,頁131~133。並參照: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 :1857印度革命事件-樂多日誌http://blog.roodo.com/east_india_company/archives/2867347.html,最後參訪日:20101101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57  印度民族大起義http://www.cetin.net.cn/storage/cetin2/js/zzsh/waiguo/wg100/059.htm最後參訪日:20101103。東印度公司招收各階層印度人進入雇傭兵(Sepoy Mutiny/ 印度語shipahi),而非傳統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一八五六年,遠征英緬戰爭,依印度傳統,若前往緬甸即喪失種姓及被逐出部落。一八五七年,士兵間互傳考薄餅和紅荷花作為起義信號(恰巴提餅運動)。1857初雇傭兵中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東印度公司以豬油、牛油混合的潤滑油塗在來福槍(步槍)的子彈上。由於印度教視牛為神靈忌食牛肉,而伊斯蘭教徒則視豬為污穢之物,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在裝子彈之前,士兵又必須用牙齒來咬破來福槍子彈的彈殼。東印度公司宣稱僅為謠言,且已換新的用蠟作為潤滑劑,但印度士兵仍充滿懷疑。三月二十九日,第三十四兵團的一名士兵曼加爾‧潘迪(Mangal Pandey)突然大喊:「兄弟們起來!為了我們的自由,打死這群陰險的敵人!」其攻擊了他的英國中士,並殺死了另一名軍士長,後自盡未遂被判處絞刑,東印督公司決定取消第三十四團以為集體懲罰,因而激化了矛盾。五月二日、九日、十一日起義,後共有四十個地方起義。至一八五九年,英國已逐一平定。雖最後以失敗告終,此次兵變最直接的結果是蒙兀兒帝國正式終結,英國政府也撤銷了東印度公司的管理體制,直接由英國政府統治印度,英印間也開始有了協商的政策。

[7] 「英國化政策當然也提供了美好的機會給大批中產階級的母國人(蘇格蘭人自然也不在話下!)」

[8] 楊碧川,《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一橋出版社,2000年,頁130。

[9] 同上註,同頁。

[10] 同化教育的起源,例:大中華文化對於圖博。

[11] 高級買辦就是如此被教育出來的「優秀學生」。

[12] 這種異鄉人的出現也可能不是民族主義的,例如:流亡者。另,若思考到當年參加六四的圖博人,就會發現,他們既是他家鄉的、也是帝國的──雙重的異鄉人。

[13] 然而,在朝聖的障礙出現之前,他們就已經是閱讀階級了,從行政區邁向母國的想像之路已經萬事俱備。

[14]由於長期鎖國,此時的國防已遠不如一七六○年,而假若黑船來到的時點是一七六○年,則就不會如此的驚訝了(此時日本仍能先鞏固內部,再抗外),亦非一九六○年來到(瑞士銀行已出現,政治人物可累積特別大的資本,因而不會有這麼強烈的強國意識)

[15] 在此體現了很重要的一點,民族主義的散播者是帝國主義。

[16] 其實,日本對於這些國家所實施的馬考萊主義是同心圓結構,雖然不能到日本,但花比較長時間學習如何當日本人的殖民地可以去較後成為殖民地的地方當官或司法官。而在日治晚期,也有台灣人於日本擔任對應現行體制約十職等以上的高級文官。

[17] 「事實上,從孟德爾的遺傳法則觀點而言,他本身擁有的華人『血統』要多於泰國血統。」

[18] 高位者將因此失去閒差,低位者則會失去特權(免兵役、免納稅)及對農奴和農存郡縣的控制權。

[19] 舊中下層的馬札爾貴族沒落為鄉紳階級。

[20] 到了一八六九年,成年人口的識字率已達三分之一。

[21] 限嗣繼承。

[22] 「這個國家有一半是由必須加以抑制的『少數民族』所組成的。這個主張說,付錢給一群可靠的、馬札爾出身的、並且具有紳士教養的地方行政官來控制他們,對民族的利益而言是非常划算的。」

[23] 一來是帝國主義的研究已經很豐富,而對於民族主義的研究卻很少,故在此是推定讀者對於帝國主義的認識已具有一定程度,因此會有「什麼都提到了,但每個例子都有沒提的部分,而可以發現這些沒提的部分全部都是帝國主義」。

[24] 這個問題其實是誤解,安德森意在反諷官方民族主義,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將安德森所言客體誤認為群眾民族主義。

[25] 如果從農奴被解放而直接受到國家和資本主義的剝削這點來看,這是因為破解封建才能釋放出勞動力,具有一定經濟能力──資本,才能獲得世界入場券,擠身偉大國家:「所有偉大民族都是偉大的征服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quin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