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的辯證

附論二:茱麗葉,或啟蒙與道德

壹、啟蒙

  康德:「人類走出自我究責的未成年時期。所謂未成年時期,是指無法使用自己的知性而不被其他事物左右」

 

貳、不被左右的知性→依理性推論,將個別知識整合成體系

 一、知識:把事物歸於原理之下

 (一)啟蒙的體系:最能處理事實的知識形態

         最能有效支持主體宰制自然→事實不證原理:只是理論之死

 (二)主體的原則:自我保存→未成年:沒有自我保存的能力

 二、中產階級是啟蒙的邏輯主體

 (一)困難來自承載同個理性的各主體間的對立

    經驗自我與先驗自我的矛盾

 (二)理性作為先驗且超越個體的自我,蘊含一個人類自由的共同存在理念

    →烏托邦

 (三)理性是思維的計算機制

    →將對象整治成感覺與料,以成為奴役的材料

    →存有被放在加工和管理的層面被審視

    →受目的驅策而只有系統科學的功能

     (有用、成功或失敗;強者、弱者皆然)

    →誰死都一樣,重點是事故與保險公司理賠責任比例的關係

    →殊相只是共相的一例;共相只是殊相的一側,藉其得以支配共相

 三、知識是技術的習作,和其他系統壓力下的勞動形式一樣,都不曾反思其自身的目的。

 

參、豁免於任何監護的中產階級主體

 一、無謂的努力:試圖在物質需求不足時,以道德學說尋求一個取代宗教在社會生活的知性基礎。

 二、科學理性:道德力量和不道德力量都是中性驅力和行為模式,當道德不朝潛在可能性發展(不進入實踐)就會馬上翻轉為不道德的力量。

 三、但純因尊重律法形式而放棄利益的中產階級不是啟蒙的,而是迷信的(一個傻瓜)。

 四、若卑鄙者有善的意圖,則道德行為是理性的→只是恐懼退化回野蠻生活。

 

肆、自我保存──中立與無情感(非理性)

 一、中立

  (一)自我保存是科學的構成原理,個體為求生而發展出自我這個反省主體

 (二)只要不問誰使用理性,其會讓和平或戰爭、寬容或壓迫顯現為既有事實

 (三)思考完全成為工具而回到自然中,但對統治者而言,人類變成物質;對社會而言,整個自然也只是物質。

 (四)理性是計算和籌畫的工具,知識和計畫無法擺脫合目的性的本質,理性對於所有目的都是中立的,成為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二、非理性

 (一)神話

   →其所認識的精神沉浸於自然,只是一種自然力量。

   →啟蒙讓關係、意義和生命完全撤回到主體性裡,主體性也只有如此才能被真正地建構起來。

   →利己主義(自我保存的本能衝動)

   →毀滅性的自然力量(純粹理性變成無理性)→無誤也無內容的程序

 (二)仇恨

   →專制時代的非理性主義被工業社會理性取代,將感性、藝術、宗教孤立於知識之外,雖限縮理性的冷酷,卻使生命只懂得仇視思維的一種原理。

   →理性以感性儀式彌補吸引力的不足,卻轉而批判自己的媒介→總是被懷疑為異化的理性思維。

   →自我保存和其他情感一樣是自然衝動,有其貪婪,只有相對應的媒介(知識、體系)因在論理與實踐上被認為是理性而沾沾自喜。

   →反權威終將成為理性自己的對立面。

    (純正的真理相對於曲解,或合理化相對於理性,如他不能證明自己的實踐意義,那麼是沒有什麼優勢的)

   →思維只有放棄意義才會被認為有意義(中立)

   →如果事實(尊重)不存在,那就無任何意義可言

 (三)悔恨

   →對形式主義的理性而言,避免良心的譴責與除去愛憎一樣不可或缺

   →悔恨把過去訂立為存在,但這對中產階級沒有意義

   →悔恨的唯一證成理由是避免再犯→避免對理性帶來勞累

   →對於茱麗葉,無法合於理性的崇拜是可憎的

   →強凌弱才合乎自然,弱者與敗者本該滅

   (自然秩序被貶為成見和神話,世界只剩下物質)

   →統治者的倫理只在受害者前展現本質

      →尼采超人的結論

 (四)憐憫

   →普遍與個殊同一性的感性意識(自然化的媒介)

   →直接形式符合人性,但本身是惡,沒有益處

    (男性的反面),容易引誘人變成軟心腸的懶惰蟲

   →善意和善行變成一種罪,而宰制和壓迫則變成德行

   →對於茱麗葉的實踐,不義、仇恨和破壞變成單純活動,因為理性形式化讓所有目標失去必然性和客觀性而淪為騙人的把戲,理性的形式化只是機器生產方式的知性表現而已。

 (五)快樂

  →手段被盲目崇拜:其吸納了快感

  →每個快樂都透露偶像化:對一個他者放棄自己

  →自然並不知道快樂這件事:一切只是滿足需求

  →茱麗葉以褻瀆為樂,因為快感來自異化,快樂渴望從秩序回到自然,因此他不知道牴觸的禁忌是什麼

  →統治者把快樂當作理性的東西,成為操弄的對象,直到他在制度裡完全殞落(保存在更高的文化裡,對於臣屬者則繼續給他們下藥,讓他們無法斷除→ 因快樂而不理性)

 (六)愛

  →最終被貶抑為以性慾為條件的價值判斷,兩性對於女性奴役狀態的神化妥協,女性坦然接受失敗,男性理所當然應許她們勝利

  →當工作願景為女孩開啟,愛情卻會對她關上門。

  →不合時宜的企業主→技術勞工→在職婦女(可取代性)

  →社會階級仍以暴力為基礎,對自然的宰制最終在人類身上如法炮製(歧視)

  →統治者拒絕把女性個體化以示尊敬

  →基督教卻鼓吹愛:對耶穌的純粹崇拜→科學和工業批評所有的愛,因為在理性面前,一切皆站不住腳。

 

  ※這一切終於退去最後的神化外衣的荷馬史詩:思想史成為宰制的工具

 

伍、符合人性的烏托邦終於撥雲見日,對人性的堅定信仰被所有撫慰人心的保證日復一日地出賣,尼采否定了憐憫,卻拯救了那個信任。

 

 

 

arrow
arrow

    aquina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